

Email: | revdrcplau@gmail.com |
學歷: | 英國愛丁堡大學 (哲學博士) |
經歷: |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助理教授(基督教倫理) |
專長: | 基督教倫理 |
授課項目: | 基督教倫理學、浸信會信仰與歷史、香港社會、社會學 牧養關顧、教牧領導學,牧養事工、教牧倫理、教會論 |
出版/著作/講員
Publication in English:
“Controversy over Public Funding to the Baptist Institutions in Colonial Hong Kong and the U.S., from the 1950s to 1970s,” Baptist History and Heritage Journal (Spring 2007): 85-104.
Unpublished Ph.D. Dissertation:
“From Periphery to Partnership: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Baptists in Hong Kong with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n the Post-World War II Era.”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, 2005.
中文學術文章(期刊、書本)
〈網上恪守主餐的可行性——一個浸信會的神學思路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二十八第一期(2025年6月)。(將會出版)
〈教會,貧窮與你何干⋯⋯!?——闡釋尤達的主餐踐行之神學及倫理意義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二十六第二期(2023年12月),頁115-141。
〈初探「政權」在尤達的政教觀的意義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二十三第二期(2020年12月),頁153-168。
修訂版序二。《浸信會信仰之根源及特色》,修訂版,頁vii-xi。刑偉林等合著,孫寶玲、袁達志、何保賢譯。香港:香港浸信會神學院,2018。
〈信洗派的誕生:慈運理的學生與其老師的紛爭內容及意義——一個信洗派的論述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二十第一期(2017年6月),頁85-111。
〈闡述尤達的教會觀有關見證與記號的意義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九第一期(2016年6月),頁77-92。
〈初探尤達的耶利米模式及其倫理學的意義〉。載《當神學家遇上政治——有關政治參與的十堂課》,頁144-172。陳家富、張慧嫈合編。香港: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,2014。
〈初探尤達的耶利米模式——思考其倫理學的意義及其「公共」性質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六第一期(2013年6月),頁131-171。
〈浸信會的政教關係——宗教自由與政教分離的歷史與神學反思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六第二期(2013年12月),頁49-66。
中文版導論。《麥乾頓系統神學(卷一):倫理學》,頁xix-xxvii。麥乾頓著,陳永財譯。香港:浸信會出版社(國際)有限公司,2012。
〈作主門徒的政治——對今天香港教會的批判〉,載《教會不成教會》,頁97-119。鄧紹光編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12。
中文版導論。《和平的國度 基督教倫理學獻議》,頁xv-xix。侯活士著,紀榮智譯。香港:基督出版社,2010。
〈作門徒:約翰尤達的觀點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二第二期(2009年12月),頁107-123。
代序。《真的上教會?——教會敬拜、事奉與使命的重塑》,頁vii-x。約拿單.威爾遜著,陳永財譯。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08。
〈「綑綁與釋放」:尤達之寬恕觀的基礎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一第二期(2008年12月),頁55-67。
〈作為倫理的崇拜:一個尤達式的巡禮〉。《山道期刊》卷十一第一期(2008年7月),頁67-87。
〈教會與福音——從尤達與馬蓋文的神學對話談起〉。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訊》,二零零八年四月號,頁11-13。
評Improvisation: The Drama of Christian Ethics,Samuel Wells著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九第一期(2006年6月),頁172-177。
評For the Nations: Essay Public and Evangelical,John Howard Yoder著。《山道期刊》卷五第一期(2002年6月),頁113-117。發表於報紙、刊物之文章
〈瘟疫中在網上守餐念主——浸信會的神學思考〉。《時代論壇》,眾議園,2020年4月26日,1704期,頁10。
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網頁:https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161783&Pid=104&Version=0&Cid=2053&Charset=big5_hkscs。
〈教會要負上的責任?——思考在疫情中舉行實體崇拜的意義〉。《時代論壇》,
時代講場網頁,2020年3月11日。載於https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161463&Pid=104&Version=0&Cid=2052&Charset=big5_hkscs。
〈一個身體(弗四4)——教會:作門徒與浸禮──浸信會神學的反思〉。《時代論壇》【時代講場】,2016年12月12日。
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網頁:https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97436&Pid=1&Version=0&Cid=150&Charset=big5_hkscs。
〈「獨在異鄉為異客」:活在盼望中(彼前一3-12)〉。《時代論壇》【時代講場】,2014年12月12日。
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網頁:https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87085&Pid=1&Version=0&Cid=150&Charset=big5_hkscs。
〈一個顧問牧師對教牧關顧的思考〉。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訊》2014年10月號,頁14-16。
〈浸信會在香港的第一頁——一八四二至一八四八〉。《基督教週報》第2607期,2014年8月10日,頁5。
〈寬恕是怎樣的一回事?——基督信仰的一點思考〉(下)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303期,2012年8月19日,頁11。
〈寬恕是怎樣的一回事?——基督信仰的一點思考〉(上)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302期,2012年8月12日,頁11。
鄧紹光、劉振鵬、禤智偉:〈基督徒應否參與小圈子選舉?——神學反省與教會實踐〉(下)。《時代論壇》【眾議園】第1256期,2011年9月25日,頁11。
鄧紹光、劉振鵬、禤智偉:〈基督徒應否參與小圈子選舉?——神學反省與教會實踐〉(上)。《時代論壇》【眾議園】第1255期,2011年9月18日,頁11。
〈另類社群——作主門徒的政治〉。《時代論壇》【學院拾穗】第1234期,2011年4月24日,頁11。
〈信徒群體生活的公共性〉。載《IC People》,學生基督徒團契,2011年2月,頁6-11。
〈從神學看社會公義〉。載《燭光網絡》,明光社,第73期,2010年7月,頁16-17。
〈「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」——五四運動九十一週年的反思〉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185期,2010年5月16日,頁11。
〈從〈基督不丟石頭〉對侯活士的一點思考(下)〉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125期,2009年3月22日,頁13。
〈對〈基督不丟石頭〉的一點讀後感〉。《明報》,2009年3月16日。
〈從〈基督不丟石頭〉對侯活士的一點思考(上)〉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124期,2009年3月15日,頁13。
〈實踐與基督教倫理〉。《基道文字事工通訊》,總第三十七期(2008年5月),頁8-9。
〈中心與邊陲——邀請基督徒高官為教會聚會禱告的神學反思〉。《時代論壇》第1070期,2008年2月28日,頁13。
〈教會與社會的關係——自保或批判?(下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57期,2007年11月29日,頁13。
〈教會與社會的關係——自保或批判?(上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56期,2007年11月22日,頁13。
〈淺談尤達(四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52期,2007年10月25日,頁11。
〈淺談尤達(三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51期,2007年10月18日,頁11。
〈淺談尤達(二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50期,2007年10月11日,頁11。
〈淺談尤達(一)〉《時代論壇》第1049期,2007年10月4日,頁11。
〈是否雙重標準?〉,《明報》,2006年3月30日。
〈杞人憂天的教會干政:回應鄭國漢「宗教干政 影響深遠」〉,《時代論壇》【時代講場】,2005年12月27日。
載於《時代論壇》網頁:http://www.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32791&Pid=6&Version=0&Cid=150&Charset=big5_hkscs。
〈老竇犯錯,不用道歉?〉,《時代論壇》877期,2004年6月20日。
〈香港歷史使命之延續〉,《亞洲週刊》【讀者來函】十七卷卅九期,2003年9月18日。
〈香港具民主政治素質〉,《亞洲週刊》【讀者來函】十七卷卅二期,2003年8月10日。
〈『以牙還牙』非惟一的聖經詮譯〉,《明報月刊》【批評與回應】三十七卷第二期2002年3月,頁18。
〈回應張國棟君之「可能與必須」〉,《時代論壇》【眾議園】720期,2001年6月17日。
〈「為何不可⋯⋯?」:「賭波合法化有感」〉,《時代論壇》【眾議園】712期,2001年4月22日。
〈干預或是唯一權宜之計〉,《亞洲週刊》【讀者來函】1998年9月21日-9月27日,頁11。
〈廿六年前一副對聯〉,《亞洲週刊》【讀者來函】1996年9月23日-9月29日,頁14。
〈從政策合法化觀點探討香港是否三權分立〉,《香港時報》。1983年7月5日,頁3。
〈剖析香港的壓力團體〉,《香港時報》。1983年4月16-18日,頁3。
學術及專題講座講員
講員:「信洗派與浸信會的歷史淵源」。信洗派500週年紀念講座。香港門諾會總會主辦,2025年10月4日。(將會舉行)
講員:「如何關心社會服務?」。青年領袖事工研討會。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辦,2018年7月4日。
回應講員:「從教牧角度看佔領中環」。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校友會主辦,2014年5月6日。
講員:「和平的國度」:教會倫理系列講座:耶穌的倫理學。基道出版社主辦,2011年5月29日。
講員:「教會的佈道、佈道的教會」。教牧長執研討會。中國佈道會主辦,2011年4月10日。
回應講員:「作主門徒:一個老掉牙的教導」。華福教牧研討會——廿一世紀香港教會的福音前景。華福香港區委會主辦,2010年11月30日。
講員:〈從羅孝全對洪秀全的期望初探其政教觀〉。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8年度浸會週,2008年10月16日。
講員:〈林子豐博士:香港浸信會教育事業的塑造者——其基督教教育理念初探〉。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7年度浸會週,2007年3月7日。
